積極|積極的團隊從哪裡來?主管該懂的激勵與啟發差異

目錄

在企業內訓、主管會議中,一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:「我該怎麼激勵我的員工?」
似乎只要找到對的方法,就能讓一個看似「不積極」的員工瞬間變身高效人才。

但問題真的出在「員工不積極」嗎?還是,其實我們該重新思考:
 積極,是可以被強迫出來的嗎?還是需要被啟發出來的?

一群人比大拇指積極開會討論

積極|激勵 ≠ 積極:為什麼獎懲制度效果有限?

在多數企業中,「激勵」往往被簡化為獎金、表揚、績效獎勵,甚至是懲罰制度。
這些方式或許能短期讓員工行為上看起來「比較積極」,但那真的是你想要的嗎?

傳統激勵模式最大的盲點在於:
它訓練的是「為了得到什麼而做」,而不是「因為認同什麼而做」。

這樣的激勵方式帶來的風險包括:

1.團隊氣氛功利化、彼此競爭大於合作

2.忠誠度不高,遇到更高薪就離職

3.工作只剩 KPI,沒有熱情與創造力

積極不等於拼命做事,而是主動投入、願意為團隊與目標付出。
而真正能讓人持續投入的動力,從來不是外部刺激,而是內在認同。

延伸閱讀:如何讓軟爛員工變積極?從霍桑效應談起|工商時報

積極|你願意把標籤變成理解,把命令轉化為信任嗎?

當我們說一個人「不積極」,往往只是觀察了他表面上的反應。
但你是否曾想過,他的不積極,可能來自以下幾種原因:

1.對團隊目標不清楚,無法投入

2.感覺自己沒被聽見,沒被需要

3.過去曾被否定,對發言或嘗試產生恐懼

4.個性與團隊文化不符,無法展現自我

5.在錯誤的位置上工作,發揮不了所長

換句話說,不積極的背後,其實藏著很多沒被解決的「環境問題」。

主管的任務,不是用獎懲去「驅趕」員工往前,而是理解他們的卡點,把他們放在對的位置上。

啟發積極感的方式,包含:

1.定期一對一對話,釐清每個人的目標與障礙

2.讓成員參與決策,賦予選擇與表達的空間

3.引導團隊找到共識,讓工作與個人價值連結

4.鼓勵用強項貢獻,而不是只靠苦幹實幹

當每個人都能在團隊中感到安全、被需要,自然就會出現「積極參與」的行動。

用字樣排出團隊的積極

積極|如何從激勵走向啟發,讓團隊主動為目標行動?

你希望員工是「為了績效而戰」,還是「為了願景而行動」?
這就是激勵啟發最大的差別。

激勵是短期推動,啟發是長期燃料,與其不斷思考如何「讓他們積極一點」,不如創造一個讓人願意投入的工作場域。

以下是幾個能有效「啟發積極」的反思問題,適合主管在團隊會議中使用:

1.現在我們團隊的共同目標是什麼?每個人認同嗎?

2.每個人在目標中的角色是什麼?是否清楚而具意義?

3.團隊的溝通方式是否適合我們現在的節奏?

4.我們怎麼在任務執行與團隊關係之間找到平衡?

5.你覺得自己在哪件事上最能貢獻團隊?

這些問題不僅幫助成員「說出心聲」,也讓主管更能洞察每個人的動能與需求。

讓員工有選擇、有被傾聽、有發揮空間,他們自然就會積極
而這樣的團隊,不只能提高績效,更能培養長期穩定的信任與合作。

延伸閱讀:【觀念短語】沒有紀律,就沒有積極度|經理人

積極|打造積極團隊,會不會其實就從主管的一念之間開始?

積極,不是一種態度要求,而是一種環境回應。
當主管願意從「激勵」的角度,轉為「啟發」的思維,團隊的積極狀態自然會浮現。

別再追求一群被驅動的員工,而是用信任、理解與文化,形塑一個自我燃燒、願意同行的團隊。

延伸閱讀:積極聆聽本身就是溝通!Google團隊成功的關鍵:給予「心理安全感」|天下學習

快速讀懂人心高績效團隊共識營
團隊高效溝通工作坊

免費申請網址:https://bestyou.com.tw/teacher/display/20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