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快速變動的世界裡,談到「孩子的未來準備」,我們不能只看成績。
真正讓孩子走得遠、活得好的人生關鍵,往往來自那些難以量化的素養──包括溝通協作、批判思考、情緒管理與自我覺察,這些能力,才是21世紀社會與職場真正看重的核心。
哈佛教育學者 Tony Wagner 提出過七項21世紀生存技能,而世界經濟論壇也點出:未來的孩子,需要的不只是知識,更是能靈活應對變化的生活與學習能力(life and learning skills)。
那麼,家長與教育者該如何從日常陪伴中,賦能孩子走向未來?以下提供三個策略,讓大人不再只是「教」,而是成為孩子成長旅程中的真正助力。

孩子|為什麼孩子需要生活與學習能力?
我們常用「成績」來衡量孩子的好壞,但真正在未來世界中立足的孩子,靠的往往不是分數,而是:
1.面對壓力時的調節力
2.團隊合作時的共感力
3.做選擇時的自我覺察與判斷力
情緒智力權威 Daniel Goleman 曾說,一個人的「自我覺察」與「社交理解」能力,將決定他能否從容面對生活的各種挑戰。孩子若能理解自己的需求、接納情緒波動,並具備看見他人處境的敏感度,將更能在學習與人際中展現韌性。
所以,學習不再只是為了升學,而是為了讓孩子成為能面對未來變動與壓力的「完整的人」。
延伸閱讀:輔導孩子功課的五個高效方法|大紀元
孩子|大人如何幫助孩子發展未來能力?
在數位浪潮與跨界變革下,學校不再是唯一學習場域,而老師也不再是唯一教育者,每一位大人──家長、教練、社區導師,都是孩子生活中的學習催化劑。
研究學者 John Hattie 的「可視化學習」模型指出,孩子的學習效果最深受「成人示範與關係品質」影響,這表示:孩子不是聽你說什麼,而是看你怎麼做、感受你怎麼對待他。
那麼,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建立這些素養?這裡提供三個可實踐的策略。
一:你怎麼做,比你說什麼更重要
孩子學習的起點,不是從教科書開始,而是從模仿身邊的大人。
你如何面對壓力?遇到不同意見時怎麼回應?是否願意承認錯誤?這些日常行為,就是孩子學會「情緒管理」、「溝通表達」與「思辨能力」的第一堂課。
這些微小語句,就是在幫助孩子內化學習態度。
二:讓孩子感受到「關係先於規則」
沒有信任,就沒有學習,若孩子覺得你只關心成績、不關心他怎麼了,那他也只會給你想聽的答案。
真正的學習關係,來自願意聽他說話、陪他看見情緒的大人。
這樣的關係基礎,會讓孩子在關鍵時刻願意求助、敢於承認困難。
三:幫助孩子看見「我是誰」
教育的終點不是讓每個孩子都一樣,而是讓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「是誰、怎麼學、如何成長」。
這也是 Emergenetics® 工具在青少年發展中的價值──透過簡單的偏好測評與行為觀察,引導孩子建立自我認識,進而提升學習效能與自我領導力。
當孩子開始說出自己的風格與需求,他們就會從「被教導者」轉為「學習的主人」。

延伸閱讀:透過練習培養三個日常好習慣,幫助孩子發展自主學習能力|親子天下
孩子|孩子真的不愛學習嗎?還是其實只是害怕被忽略?
孩子並不抗拒學習,他們抗拒的是一種無法做自己的學習方式,我們常常高估了教材的影響力,卻低估了日常關係與回應的力量。
真正的賦能,不是給孩子更多資訊,而是給他一種說出自己的語言、看見自己的方式。當我們願意從「教他做」轉向「和他一起看見」,教育就會變成一場彼此共學的旅程。
延伸閱讀:好好說話,讓孩子擁有好人緣——破解孩子說話難題!分齡教養指南|親子天下
快速讀懂人心高績效團隊共識營
團隊高效溝通工作坊
免費申請網址:https://bestyou.com.tw/teacher/display/20
